公司搭建网站,吉林建设公司网站,网站安全设置教程,首码项目推广平台------净空法师开示 现在我们看《楞严经》里面重要的一段——《清净明诲章》。 《楞严》全经的中心是二段经文#xff0c;第一是《楞严经》第五卷最后一段#xff0c;《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另一段是我们今天所选的#xff0c;第六卷最后的《清净明诲》。《大势至菩萨念… ------净空法师开示 现在我们看《楞严经》里面重要的一段——《清净明诲章》。 《楞严》全经的中心是二段经文第一是《楞严经》第五卷最后一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另一段是我们今天所选的第六卷最后的《清净明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这一生修学圆满成就《首楞严》的总纲领总指导原则而这一章是重要的补充。 补充什么呢 《念佛圆通章》里面修行的关键是“净念相继”。这个“净”的标准如何这一章就是讲一个净宗为我们讲“净念”的标准。 古德劝我们念佛常说“持戒念佛”。在三无漏学里面因戒生定因定开慧《首楞严》是圆满的大定当然它的根基是“净戒”——戒律清净到极处才能够证得圆满的大定。因此佛菩萨悲心特重教导一切众生。如果你真正觉悟了。 什么叫真正觉悟呢 我这一生当中决定要超越六道轮回决定要往生净土。 你有这个见解有这个愿望这叫做真正觉悟这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假如我们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想去有的时候还不愿意去这个没觉悟这就是刚才讲的“缘未成熟”——半信半疑又想去又不想去。真正想去的人真正想离开六道生死轮回的人佛就把这个净戒的标准给我们说出来。如果不是这个标准那么换句话说你所修的依旧是六道轮回里的福报所谓是“世间有漏福报”来生享福。 来生享什么福呢 像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做大官的、发大财的……享这些福。 我们要把眼睛睁亮一点看看这些做大官、发大财的是不是真正在享福今天我们看一看我们也看明白了他们实在没有福报因为财发得太大了就有许多人找麻烦又怕强盗又怕小偷防不胜防再看那个绑架都是找有钱的人像我这没有钱的人人家不会绑架的。有钱苦不堪言这财不是好东西。那做官呢在台湾你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哪一个做官好受日子都不好过。我看到这些现象才不敢做官也不敢发财。所以这个世间有漏的福报不是好东西还是认清楚选择西方极乐世界遵照佛陀的教训认真的来修学。 所以《楞严》不仅是对禅有重大的帮助它对大乘佛法任何一个宗派、法门都给予最基础、最扎实的修学开示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它。修净土的人特别要重视《楞严经》上这二段经文。 一、修行最重要的纲领—— 戒·定·慧三学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尊者是我们大众的代表佛叫着阿难就是叫着我们真正发愿修行的人你就要注意到了。“毗奈耶”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戒律。现在佛教经典我们编辑成为三藏经典三藏是经藏、律藏、论藏“毗奈耶”就是律藏。世尊当年在世对于戒律讲得很多常常教训弟子。所谓“修行三决定义”即修行三个最重要的原则最重要的纲领这是佛常说的。这“三决定义”就是戒、定、慧三学此地佛说的言语非常简单但是含义是无量的深广。 所谓“摄心为戒”的戒真的不一样。大乘“戒”是净的意思没有比此地要求得严格要求得圆满如果不能摄心就不叫做戒了。 一定要摄心什么心 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 《无量寿经》在经题上也是明白的给我们显示出来“清净、平等、觉”“清净”就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所以经题上戒、定、慧三学具足不但三学具足同时也三宝具足。三宝是我们真正归依处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 学佛学的是什么 就是学这三桩事情。 所以诸位要知道三学就是三宝三宝就是三学这一定要认识清楚。 学佛入门先传授三归依。 传授什么呢 把佛法修学的纲领传授给你。纲领有三条我们叫三归依。“归”是回归“依”是依靠。我们以往迷惑颠倒现在佛教我们从迷惑颠倒回来这叫归回归。依真实的智慧、依真正的正觉这叫做“归依佛”佛是正觉、佛是觉悟、佛是智慧。换句话说以前我对人、对事、对物感情用事感情是迷现在我要理智做主不迷了我用理性来判断无论对人、对事、对物都会做得恰到好处圆圆满满我有了依靠依靠自性觉依靠智慧这叫做归依佛。过去我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错误了这个错误的就是迷。我现在从这些错误回过头来回归我要依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想法正知正见这叫做“归依法”。所以“法”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从邪知见回过头来依正知见。“归依僧”僧代表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远离一切污染——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甚至于现在身体的污染——回归到清净。我们要清净心我们要清净身身、心清净这叫做“归依僧”。所以佛法修学一入门就先把这个修行的原则修行的纲领传授给你这叫做传授三归。“三归”大家要记住一、归依佛觉而不迷二、归依法正而不邪三、归依僧净而不染。只要是出家人受过大戒的都可以为大众传授三归。这出家人给你传授你接受之后他给你做证明你曾经受过三归。 问题是你是不是真的受了三归呢 关键在此如果真的接受了那从今而后思想、言行、动作一定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真正的三归弟子是佛的学生。若是受了三归还是迷惑颠倒还是邪知邪见还是样样污染那就错了那你到佛门来受三归受的什么三归受到的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你怕你的迷、邪、染还不够多还要再受一次那还得了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诸位同修统统要搞清楚搞明白的。我听说我们这一会也有不少同修想要求受三归我今天在此地都传授给你们了。这个要知道这叫真正的传授那个三归证书不重要是你心地里头真正回头这个重要这是诸佛菩萨承认的。 千万要记住受三归依是接受佛法修学最高的三条指导原则不是说归依某个法师那就糟啦那你就迷惑颠倒。你明明是归依三宝不是归依某法师。“归依某法师”是邪知邪见迷而不觉你迷上这个法师喜欢这个法师又分别那个法师我就不喜欢他我不归依他。你看你都迷了你的思想不是正知正见你是邪知邪见你心里头有分别、有执着你已经染污了、不清净了。所以说归依某一个法师又认为这个法师是我的归依师给诸位说你归依的决定是迷、邪、染你对三归完全不明了完全不懂。法师是代表僧团为你传授三归你接受三归之后住持三宝也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尊重我们的心要清净我们的心要平等凡是出家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这就对了。要确实明了这个传授三归的法师他是僧团的一个代表人他传授他做证明你是三宝弟子千万不要搞错了。 如果说归依一个人这个人是我的归依师那个不是我的归依师将来你的果报是在阿鼻地狱。我跟大家讲的是真话不是假话不要以为我在这里吓唬你们。 为什么有这么重的罪业呢 因为僧团是和合僧团。 你们看戒律我们会讲到不偷盗的戒这个是盗僧团里面的物品结罪最重。为什么最重呢因为僧团不单是一个国家、一个地球僧团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出家人统统都有份那你结罪就太重啦所以他堕落也重。 僧团是和睦的是一体的如果分别这个是我师父那个不是我师父你在那里分化僧团你在那里破坏僧团这个罪过就重了。像现在的党派一样你在党派里头制造分裂在国家里头制造分裂这个罪过就很重了。在僧团里面制造分裂那个罪是没办法说的诸佛菩萨都说不尽。我们必须要晓得僧团要和合六和敬尽虚空、遍法界出家都是一家人决定不可以破坏。所以诸位受三归要明了千万不要发生误会。 三归是戒律的基石基础受戒一定在三归之后先有三归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戒学然后以戒学为基础建立定学在定学上才成就慧学。像盖房子一样这个三归是地基我们要盖三层楼先打地基基础非常的稳厚、坚固之后盖第一楼再盖第二楼再盖第三楼是这么一个道理。因此我们讲三无漏学之前先把三归的大意给诸位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摄心为戒”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看“都摄六根”戒学圆满了“净念相继”“净念”是定“相继”是慧定、慧就成就了。可见大势至菩萨教我们修学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是圆满的三无漏学。在这一章经文里面特别着重在“净念”。这个“净念”的标准实在讲是在摄心。 戒学广义的讲法是“守法”所以它不限定在戒条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戒条是有限的何况律藏里面许许多多的戒条在现代已经不适用了。 为什么不适用呢 因为戒条是生活规范是世尊在世为当时僧团所建立的就像我们大家在一块常住我们有常住公约。所以寺庙里有常住订的规矩。世尊那个时候的僧团跟现在僧团不一样意识形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都不相同就好像法律一样我们今天把美国的法律搬到台湾来适不适用呢不适用。那现在我们把三千年前古印度的法律搬到我们现在台湾来用当然不适用这是同修们要知道的。它的条文不适用但是它的精神适用。条文要修改就像法律一样过一些年要修订一次。 为什么修订呢 不适于现代社会了。戒律条文要修订但它的精神不变。它的精神是什么呢 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律永远不能变更的精神。 戒律传到中国之后在中国做了一个大弧度的修改以适合于我们中国人。这个主持修改的人是百丈大师。“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中国化、本土化、现代化。从这一次大弧度的修改之后每一个朝代、每一个寺庙都作小弧度的修改。因为中国地方毕竟太大了有很多个省分而南方人跟北方人生活习惯也不相同所以必须按照此地现在的生活方式来调整、修订我们一定要遵守。因此“戒律”就是法规像国家的宪法、法律还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观念这也都包括在戒律里面所以它的范围非常之广泛。学佛的人佛弟子一定是奉公守法决定不做犯法的事情决定不做违规的事情不犯法、不违规心地很清净生活就很快乐所以讲“心安理得”这是真正的持戒。 在戒律里面所有条文都能够修改但是有五条基本戒律千年万世都适用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在三千年前适用现代还适用在古印度适用在中国也适用这就是五个根本戒条——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这是古今中外大家都认为正确的所以这五条叫做根本戒其他的那些戒条都要随时代、地区来修订才能够适用。“五戒”是根本戒律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这是我们必须要遵守的。 “三无漏学”“三”是戒、定、慧三条容易懂“漏”是比喻。譬如茶杯如果有破损水装进去就漏掉了我们就得不到需要了。佛用这个譬喻我们每一个人真心本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的德能现在这个智慧、德能到哪里去了呢漏掉了。从什么地方漏掉呢戒、定、慧这三样东西没有了所以它漏掉了。如果具足戒、定、慧就不会漏掉。因此“漏”也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是妄想、分别、执着的代名词这些东西把我们的智慧、德能全部都漏失掉了。佛教我们戒、定、慧这三学三种方法可以防止我们功德的漏失所以叫它做“无漏”学这三样东西能够恢复自性保全功德。由此可知佛法修学的重点就是这三条。因此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说的许许多多的经论把它总归纳不出这三大类——戒学、定学、慧学。但是诸位要晓得佛当年讲经不是像在学校教学生编订一个课程按部就班来教学。佛当年教学是应机说法什么人向佛提出问题请教佛就给他解答以后纪录下来成了经典因此他并没有专门讲定、专门讲戒我们现在把它分为三藏实在讲分得很勉强。为什么呢譬如这部《楞严经》在三藏里面是属经藏虽是经藏这一段讲的是戒律可见得每一部经里面戒、定、慧三学都有统统都具足。那么我们编三藏经典怎么编法呢按分量的多少。以这部《楞严经》来说里面讲定的经文很长讲戒律的呢只有这一段不长所以我们就把他归到经藏。假如这部经戒讲得多定讲得少我们就把他归到律藏。所以诸位同修将来看经你就看到了经里面有讲戒律律里也有讲定的也有讲慧的看它分量的偏重我们来分类。如果要是严格的分那没有法子分每一部经论都有三学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可见世尊的教学确确实实就是教我们这三桩事情为我们说明为什么要守法为什么要持戒持戒的好处、功德、利益在哪些地方我们明白了、了解了自然就欢欢喜喜地去遵守不会去违背。世尊不勉强我们他只是循循善诱一定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让我们欢欢喜喜地去接受这是教学法的高明。因为守法我们身心安稳这是修定的基础。人做了亏心的事情做了犯法的事情常常有恐惧他修定不会成功纵然修成定也不是正定一定是邪定在里头。所以正定一定建立在身心安稳的基础上。唯有心真正定下来这个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因此智慧我们不要修、不要求。为什么呢决定求不到。诸位同修要记住慧是清净心的作用。所以整个佛法修学的枢纽就在定戒是修定的手段是修定的基础是修定的预备功夫得到定之后自然就开慧了小定开小智慧大定开大智慧圆定就开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智慧不要求。 我们看古今这些念佛的人。我前面跟诸位说过那个老实念佛的人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但他念佛念到工夫成熟了他真的开智慧了智慧一现前他样样都通达样样都懂得。 那么我们要问“既然他慧开了样样都通达明了了他为什么不弘法利生他要急着去往生这是不是太自私了是不是不慈悲呢” 我们凡夫看好像是这样其实不然度众生要缘分。他虽然开悟了但是没有法缘纵然他跟人家讲经说法人家不相信啊在这种情况之下住在这个世间对大众没有利益对自己也没有利益那就赶紧往生绝对不是他的寿命刚刚好到了。不是的没那么巧是他工夫成就有能力往生马上就走了。有这种能力还不往生还要留在这个世间只有一个理由——说法度众生。除这个理由之外没有第二个理由。还有一些有缘的众生可度就是还有不少人能够相信他能够听他劝告的他有责任要劝告这些大众帮助他们成就净业他就不能走所以说缘尽了就走还有缘就必须要留在这个世间。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真正修行要注重戒定。 “四种清净明诲”是四条重戒。是五戒里面前四条是超越时间是超越空间不但我们这个世间一切大众要遵守即使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这五条戒也是共同的戒学不会有一丝毫改变这都是共同的科目基础的基础。 转载http://blog.163.com/shugen_zhang/blog/static/81777120080189125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