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屏响应式网站模板,长沙网站建站,北京网站备案号查询,外贸做的好的网站《灵峰宗论》导读。诸位法师#xff0c;诸位同学#xff0c;阿弥陀佛#xff01;#xff08;阿弥陀佛#xff01;#xff09;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5面#xff0c;悟道。
这一科我们是说明论主略史#xff0c;在这一科当中#xff0c;我们根据弘一大师所编的《蕅益大师年… 《灵峰宗论》导读。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5面悟道。
这一科我们是说明论主略史在这一科当中我们根据弘一大师所编的《蕅益大师年谱》当中,把蕅祖的一生从他的出生到涅槃分成了七科。前面的一科讲到出家。蕅益大师的出家基本上有两个重大的因缘
第一个是“闻地藏菩萨本愿发出世心”就是蕅益大师他在诵《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时候他读到地藏王菩萨的本愿功德力去触动他的大乘的善根我们可以说是这个时候他生起了对三宝这种广大功德的一念的信心有这一念的信心的善根生起所以发起了一个出世的念头这是第一个因缘。
其次呢他听《大佛顶经》听到“空生大觉中”我们每一个人所本具的大觉佛性他听到以后正式的“决意出家体究大事”。为了追求广大圆满的智慧他愿意放弃世间的这些尘劳的境界去追求这个我们生命里面最大的事情——什么是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本来面目体究大事。蕅祖的出家基本上是两个因缘第一个是一种宗教情操的信心第二个是为了追求圆满的无上菩提、无上圆满的智慧。这是蕅祖出家的两个因缘。
五、悟道
这以下我们看悟道。悟道我们分成三大段我们先到第一段
二十四岁作务云棲闻古德法师讲《成唯识论》一听了了疑与《大佛顶经》宗旨相违请问于师师云“性相二宗不许和会。”甚怪之佛法岂有二岐耶
这一段是说明蕅益大师在学习经论的当中生起了疑情。禅宗讲“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所以有疑情是开悟的因缘。蕅祖他二十四岁出家以后先到云栖寺就是过去莲池大师的道场在那个地方讨一个简单的执事。当然主要不是去做执事主要是听经。因为那个时候有一个古德法师这个“古德”不是我们讲古代大德他是一个人的名称法师的名称。这个古德法师在那边讲《成唯识论》这是唯识的经论。
唯识的经论讲的是阿赖耶缘起我们的生命的差别的果报是我们阿赖耶识所变现的。听到以后就清楚明了就是道理很清楚。但是蕅祖在二十三岁的时候他曾经听过《大佛顶经》《大佛顶经》讲的是真如缘起我们每一个人一念的清净心受染净诸法的熏习就有十法界的染净果报出现。那么一个是阿赖耶缘起一个是真如缘起他觉得这两个思想是相违背的就把这样的疑惑请教这个古德法师。古德法师回答说“性相二宗不许和会。”那么性相二宗在名相上的施设、在接引众生的方便的确有很多的不同不能够随便去会通的。
那么他听到以后觉得很奇怪他说佛法怎么会有两个真理呢两个不同的会归处呢就是说难道唯识学所说的无上菩提、最圆满的智慧那个“如”的境界跟《楞严经》讲到这个如的境界一如会有两个如吗那么这个时候他内心当中很奇怪。这个是讲到蕅祖在学习经论的时候所生起的疑情。
那我们看第二段
一日问古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且如中阴入胎念起受生纵令速觉如何得脱”师云“汝今入胎未也”大师微笑师云“入胎了也。”大师无语。师云“汝谓只今此身果从受胎时得来者耶”大师汗流浃背不能分晓竟往径山坐禅始受一食法。
这段是蕅益大师再详细地把疑情提出来由古德法师开导他。他说一日问古德法师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句话一听就知道是性宗的思想。我们先消文一下。
不怕念起这个念当然指的是我们现前一念的生灭心有时候起善念有时候起恶念不过这个地方偏重在恶念就是烦恼相应的一个恶念。就是我们修行人还不怕烦恼生起只怕什么呢只怕我们觉照的正念来得太迟。这个意思就有一种所谓的“千年暗室一灯即明”这个房间里面我们不怕这个房间是三百年、一千年的黑暗不怕怕的是光明来得太晚。换句话说呢不管是千年的暗室灯光打开以后当下就是光明当下就解脱。那么这种真如缘起的思想它所强调的缘起是约现前一念的迷悟安立的是当下的。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个就是一种真如缘起的思想。好那么他用真如缘起的思想来问难我们现实的情况。
他说那么这样子我们中阴身入胎中阴身是怎么入胎的呢念起受生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由于过去的业力看到现生的父母动了一念的恩爱迷情好这个时候受生。当我们已经受生了以后我们赶快觉照这个所谓的因缘所生法都是毕竟空性的。那么这样子地觉照但是你已经入胎了如何得脱呢我们怎么去解脱这个胞胎呢因为你已经入胎了。
师云“汝今入胎未也”这古德法师问这句话这古德法师的确不可思议。他说你现在入胎了没有你现在真实地入胎了么这个时候蕅祖就微笑不能回答。古德法师就说“入胎了也。”大师无语。师云“汝谓只今此身果从受胎时得来者耶”这句话就讲得详细了。他前面讲“汝今入胎也未”讲得还不够详细。就说难道你觉得你现在的色身是真实有的是真实从母亲那边得来的吗是从母亲的时候得来你这个果报吗换句话说你觉得这个果报不是因缘所生法是真的、非常真实的、由你母亲那个地方去决定你的性质的是这样子的吗那么这个时候大师汗流浃背不能分晓竟往径山坐禅始受一食法。
这一段是讲到蕅祖得到师长的一些开示那么可以说得到一些闻慧。就是说问他就是说你应该明白“父母未生之前云何是你本来面目”你应该把你的本来面目找出来。你应该往前推不要执着你现在的果报体你这个果报体已经表现在一种表层、表现在外面的一种事相你应该去探讨这个事相它内在生成的因缘是什么你应该继续地观进去深观般若。善知识就引导他往这样去思考。这是第二段就是得到师长的开导。
第三段就讲到蕅祖正式开悟的相貌。
次年夏逼拶功极身心世界忽皆消殒因知此身从无始来当初出生随处灭尽但是坚固妄想所现之影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确非父母所生也。从此性相二宗一齐透彻知其本无矛盾是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
这以下讲到蕅祖开悟的相貌。次年夏蕅祖是在二十四岁出家出家以后他对这个性相二宗之间的矛盾现象生起了疑情然后开始到径山去坐禅径山是一个地方去参禅。那么他到二十五岁那一年逼拶功极这个拶就是很深入不是很浅啊就是他那个用功啊很深入、很深入地观察他的身心世界的相貌那么可以说用功到一个极处。突然间心中出现了一分的光明一念的相应慧现前这个时候身心世界忽皆消殒就是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就是我们这念明了光明的心它本来是我们现前的这种根尘识根跟尘所障碍住了那个了别功能被根尘障碍住了。这个时候迥脱根尘根尘脱落一念清净光明的心性现前。
这个身心世界忽皆消殒它的意思是说这个人他坐在蒲团旁边人说你还坐在蒲团是的我的身心世界还在你表面上看过去从业感的角度我的身心世界还在但是我心中的分别已经解脱了对身心世界的执着是这个意思。那么这个时候他内心当中感到身心世界都脱落了一念清净光明的心性现前。
这个时候呢他得到一个很大很大的觉悟因知此身这个知就不是我们平常这样的很粗浅的理解是胜解就是很坚定的理解——我们现在这个色身从无始劫以来它是怎么个情况呢当初出生随处灭尽就是刹那刹那地生灭刹那生、刹那灭刹那生、刹那灭。当然它不是父母所生啊怎么会有呢也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我们一念的坚固妄想所创造的影像我们那一念的爱取的执着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确非父母所生也。
蕅益大师他这个地方所悟的是悟到了大乘的空性。小乘的空性跟大乘的空性是不太一样小乘在讲我空的时候跟大乘是一致的五蕴无我这是一致的。但是在讲法空的时候小乘的学者在解释法空是讲灭色起空。灭色这个色法要消失了以后空性才现前。换句话认为空性跟色法是对立的当你色身还在的时候他不安立这个是空。那么这个就是有一点法执的味道了。所以他那个空是“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寂灭才现前。
大乘的思想是说你现在有胞胎但是你能够明白你现前这个色身、这个胞胎啊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它刹那刹那生灭有等于没有。那么大乘的空性是当下的他那个觉照是当下就是空为什么它空呢因为它不真实如梦如幻。所以蕅祖他这个空性啊是深观到所谓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那是一种深般若。
其实蕅祖这次的开悟对他后来的自修、弘法有很重要的影响力。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修行者如果讲严格一点修行不从这个地方去出发的话那么一切的“六度无般若空成有漏因”。这个深观般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就是你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去观察“因知此身从无始来当初出生随处灭尽但是坚固妄想所现之影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确非父母所生也。”这个是从有相的境界悟入到无相的空性。
从此性相二宗一齐透彻知其本无矛盾是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那么从今以后呢他对性相二宗的道理完全透彻知其本无矛盾佛法的思想会归到真理的时候是一如无二如的这个时候一切的经论乃至禅宗的公案啊完全都现前完全通达明了。
○附表三——性相二宗一齐透彻
关于这个“性相二宗一齐透彻”这个地方我们应该解释一下。nbsp; 在大乘佛法的思想基本上我们分成两个宗派一个是性宗一个是相宗。
一、性宗
性宗的代表的经论是《楞严经》、《起信论》这是代表。性宗的思想是讲一切法呢是因缘生一切法因缘生。那么什么样的因缘呢是真如受熏的因缘。真如的本质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它是广大无边的一个真如的明了性这个明了性是清净本然离一切相的但是它还不是一个像顽空一样的死的东西它还能够受熏受着我们身口意的一个造作的熏习。
当我们的身口意的是一种善法的时候呢真如它就变现一种庄严可乐的果报当我们的身口意的造作是一个恶法的时候呢真如它就变现一种卑贱痛苦的果报。换句话说呢这种清净本然的真如它受着我们染净诸法的熏习啊变现着十法界的差别。
真如受熏的重点强调在“差即无差”。就是说表面上我们看到了十法界依正的差别佛菩萨的功德庄严、三恶道的苦恼的卑贱的果报但是呢我们不要忘掉了每一个有情众生他的内心深处那种真如的本性是无差别的那种如的境界是无差别的。那么真如受熏它强调在我们心性里面那种清净的本性强调这个部分。这个教法的安立强调在无差别的这个清净本性。
二、大乘的另外一个宗派就是相宗
就是《解深密经》、《成唯识论》。这个相宗的缘起论它认为有情众生的根本是阿赖耶阿赖耶就是藏它有一种含藏我们无始业力的作用。阿赖耶识本身不造业那么它干什么呢它就是受熏。你前七识尽管造业你不管造善、造恶我都把你的业力保存下来等到一切的因缘成熟的时候呢我就变现三恶道的果报或者变现人天的果报所以阿赖耶识受熏。
那么阿赖耶识它本身不是清净本然阿赖耶识本身就是杂染性这个阿赖耶识本身就是杂染性的。因为阿赖耶识一天到晚跟第七意识的我爱、我见、我慢、我痴相应所以这个阿赖耶识本身是杂染性的。所以说呢唯识的宗派它所强调的是“无差成差”强调每一个有情身心世界的差别。因为你的阿赖耶识跟我的阿赖耶识不一样你今天的阿赖耶识跟昨天的阿赖耶识也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阿赖耶识本身会受熏。你今天又多拜了一部《八十八佛》、又多诵了一部《楞严咒》、又多听了一段的经文的开示你的福德智慧的资粮啊今天的阿赖耶识是强过昨天的阿赖耶识今天的阿赖耶识啊善力、善的力量更强。所以说阿赖耶识所要表显的是一种差别相。
那么这样子讲呢我们怎么去会通它呢所以说性相二宗我们不能从名相上会通名相上是不能会通的。阿赖耶识再怎么样去会通啊不可能跟真如划等号的不可能。因为它两个生命的最初的起点就是不一样。这两个教派的根本的起点不一样一个是从真如出发一个是阿赖耶识出发你怎么会通呢
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名相全部剥开的时候心静下来、把心静下来——把心带回家。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把一切的观念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诶这件事情是可以会通的。可以会通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说我们一念心性就像智者大师说的性具——我们一念心性当中有杂染性也有清净的性。如果我们平常啊我们能够静下来观察一念心性我们发觉我们这念心表现出来的有清净的功能也有杂染的功能。
一、性宗他所要表显的强调在我们的清净的这一部分。譬如说净土宗譬如说密宗他们修本尊相应法我跟阿弥陀佛本尊相应我跟文殊菩萨本尊相应。你凭什么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呢
凭什么凭的就是性宗所强调的“差即无差”。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为我跟弥陀当我们都会归到原点的时候弥陀的心是如我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那当然感应道交了。弥陀虽万德庄严是我心中的佛我虽业障深重是弥陀心内的众生。既然心心不二自然感应道交。所以说呢性宗它这个教派在安立的时候它基本上是在肯定我们的佛性它的口气是引导我们对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种清净的本性的一种承当和肯定。
二、相宗阿赖耶识它所要表显的是一种杂染的心识。告诉我们我们这念心啊你动一个念头开口就错动念即乖。你动一个念头你就应该打香板你绝对不能相信你的念头“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阿赖耶识受熏他认为你每个念头是从阿赖耶识的藏识大海所流露出来的你所有的念头都应该用深的般若去观照它、去净化它你起的所有念头你都不要相信它。那么这个时候对我们的念头呢它所采取的态度是否定式的。中观、唯识就是中观、唯识在修行啊没有所谓的根本、上师相应法没有这样的传承因为它这个教派就根本没办法解释感应道交的事情。但是它这个教派呢很偏重在从假入空用空观的深般若来洗涤我们念头的情执。所以说唯识的宗派它安立的教派本身就是以一种否定的方式来调伏我们心中的情执。
但是事实上我们一念心性当中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的大智慧境界他把性相二宗统一起来他说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具足染净的心识有杂染性的、有清净性的我们对于杂染性应该是调伏对清净性应该承当。
所以说呢这两个教派当我们把它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那是可以融通的。当然这两个教派在施设方便上那各有各的偏重点但是当我们把它会归到观心的时候观察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这两个都不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是这样子的。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请问主任现前一念有杂染性和清净性那这个杂染性是不是不是本具的
【师父答疑】“杂染性不是本具的”噢。智者大师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断的是恶法的功能我们不能断我们自性里面的恶法。就是说你看《法华经》形容佛陀啊它形容得很妙它说佛是什么境界啊——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就是说佛陀他为什么不断性恶呢佛陀如果断了性恶那佛陀他怎么能够现出地狱法界他怎么能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为他说法佛陀有时候现出一个大蟒蛇做一个蛇王来度化蛇类众生。那么如果佛陀的心识是纯粹的清净本性他怎么能够现出蛇身、三恶道的色身呢他应该永远只现佛身。那么佛陀是得到自在佛陀现蛇身的时候他得大自在他没有那个执取的心情是这样子的。
佛不断性恶的佛陀是断恶法的现行不断他的本性上的恶。所以这个“性具十法界”这个是本来如是它不是因缘所生法性具。不是因缘所生法你就不能断因为它不是因缘所生的就是你本来就是如此的。你不是说要不要断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断因为你的本来面目就是具足染净诸法。那么具足染净诸法我们做什么事呢我们就是让自己觉悟不要迷惑这样子。破我法二执这样子。这意思懂吗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为什么佛陀能够现出三恶道的身相就是这意思他自性具足了染净诸法但是呢他是得大自在他不会像我们颠倒他不再起烦恼、不再起颠倒了。所以佛陀现出地狱相的时候佛陀到地狱去佛陀自己的受用那完全是清凉的境界他没有这种热恼的痛苦。因为他“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他没有痛苦的感受。他不管现出什么样的境界他的内心永远是大般涅槃、常乐我净的境界所以讲“于法自在”。差别就在自在不自在我们今天做一个人我们就受做人的系缚我们不自在。是这样子的。
【学员提问】请问法师就是说那个染净心最主要在讲阿赖耶缘起然后清净心是指真如缘起
【师父答疑】偏重在这一部分偏重。就是阿赖耶识它所要表显的它把我们内心当中跟我执、法执相应的那个杂染的心性的功能表达出来它强调这一部分。所以它这个教法在修观的时候它完全是否定的。因为它教法就是强调每一个人都有罪就像上帝说的我们人都有罪这句话在阿赖耶识的思想学者是同意的。他的意思就是这样因为你阿赖耶识就是……它可以说是比较务实一点你现在就是已经是阿赖耶识了。
那天台宗呢给我们一份很大的信心它告诉你没关系你无量劫来造了很多的烦恼、造了很大的罪业但是你那个清净光明的本性永远不受染污诶告诉我们成佛是可能的断除烦恼是可能的为什么因为“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所以这两个教派一个是引导我们是肯定自己的佛性、去承当我们的佛性就是随顺佛性、正念真如。《楞严经》讲正念真如《楞严经》开始修行的时候就是要你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它要你去随顺佛性。但是阿赖耶识绝对没有一句话要你随顺你的念头不可能。它要你每一个念头都要对治每一个念头都要用我空法空的智慧去对治你一个念头不对治你就失去真如。
所以这两个教派是在下手方便上是不同的。因为一个教派是偏重在开显我们清净的本性一个是偏重在开显我们杂染的本性。换句话说呢当我们觉悟的时候清净的本性开显当我们迷惑的时候杂染的本性开显。会归呢就是一念的心性。是这样子的。所以智者大师的性具的思想等于是把性相二宗融通了。
蕅益大师这次的开悟对他后来的弘法有很大很大的影响。所以你看蕅益大师我们一路也研究过蕅益大师的很多的著作《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诵》、《唯识三十颂》我们都是根据蕅祖的著作。蕅益大师在解释唯识的时候他很多关键点都是用性相圆融把它疏通。换句话说蕅祖在二十五岁的开悟对他未来的自行化他有很深的影响。
我们再看第六面弘法。前面的一科是蕅祖自利的功德他内心当中从自己的一个颠倒的心识解脱出来观察到诸法的空性。这以下讲到他利他的功德。我们先看第一段
六、弘法
三十一岁三阅律藏毕录成《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凡十八卷因见当时宗门流弊乃决意弘律。三十二岁请季贤长老为和尚新伊法主为羯磨阇梨觉源法主为教授阇梨受比丘戒。
这段是蕅益大师在刚开始真正踏入弘法因缘是三十一岁。他老人家二十五岁开悟三十一岁正式的弘法。他弘法的因缘刚开始是以戒律为主。看他的内涵三阅律藏毕。他弘法之前把律藏、小乘的律藏看过三遍看过三遍以后呢他做了一本著作叫《重治毗尼事义集要》这是解释比丘戒的凡十八卷。因见当时宗门流弊在明末的时候禅宗很盛的。中国佛教这大乘八宗啊在唐朝的时候那当然是百花盛开每一个宗派的大德都是非常地殊胜所以这个八宗在唐朝的时候是都很兴盛乃至于唯识宗、中观宗都是人才济济。
但是中国就是很多的战乱每几年就发生战争一次为了争皇帝。战乱一发生的时候其它的教派要修止观啊都要教理基础。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一定是要政治安定这一战乱呢谁还有心情去听经闻法呢天台的、唯识的、中观的这种止观一定要依教起观的你没有明白道理你连修都没办法修的。所以说呢中国久经战乱到了明末的时候只有两个宗派兴盛
一个、禅宗禅宗它不立文字的它这个教派啊所有的文字都流失都没有关系所有的法宝摄持在善知识的一念心中以心印心禅宗兴盛。第二个、净土宗净土宗它没有经论的基础也可以一心皈命阿弥陀佛。但是在禅宗的末流呢就有流弊出现。蕅益大师说禅宗两个流弊第一个、不重视戒律。“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坐”执理废事的思想偏空的思想第二个、不重视教理。不重视教理这一打坐下去很多人偏空暗证错认消息。
所以说呢蕅益大师认为应该以戒教二门来扶持宗门的流弊这当中尤是应该以戒律做基础。古德说“若论断证慧学最高”说我们个人的断、断惑证真“若论断证慧学最高”般若波罗蜜是最重要“若论住持则律为胜”但是要住持僧团、住持正法就讲到整个僧团的维持、纲纪的维持“若论住持则律为胜”那戒律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地方为了要使令僧团的巩固那么应该要把戒律再扶持起来。这是蕅益大师三十一岁时的情况他做了《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来弘传律典。
三十二岁请季贤长老为和尚当得戒和尚。新伊法主为羯磨阿阇梨觉源法主为教授阿阇梨受比丘戒。这个地方呢蕅祖等于是重受了。蕅祖刚开始出家二十五岁的时候他曾经在莲池大师的遗像前受比丘戒。那当然不能得戒因为戒体要师师相授你的师长要有一个明了性的一个人莲池大师已经死亡了。所以他之前当然那个时候戒律很荒废也就没有人告诉他这一点。但是他看了律典以后他觉得他没有受戒所以他要重受一次。那么重受比丘戒的因缘。这是他老人家在弘法之初他的一个情况——以弘律为主。
再看第二段
三十八岁礼地藏菩萨塔求决疑网拈得“阅藏著述”一阄遂乃腐滓以为馔糠粃以为粮忘形骸断世缘广阅藏经。
三十八岁的时候他这个时候拜地藏王菩萨拜地藏王菩萨的佛塔希望地藏王菩萨能够断除他的疑惑。这是这样蕅祖他老人家二十五岁开悟开悟以后做了六年的加行到了三十一岁开始弘扬戒律弘扬戒律弘扬了几年以后到三十八岁他是希望地藏王菩萨为他抉择一套他未来在出家当中的一个该走的路。他写了四个阄四个阄。
第一个呢就是他未来的出家因缘适合“至诚礼忏求净律仪”就是我以后出家我什么事都不干专心地拜佛得到清净的戒体。“至诚礼忏求净律仪”这第一个。第二个、“修习禅观断除烦惑 ”。好我万缘放下专心地修止观、修习禅观或者我的根基修禅观适合我修习禅观断除烦惑今生断惑证真什么得不得戒体那就再说了。今生专心修习禅观断除烦惑。
第三个、“广阅藏经以开慧解”。诶我的因缘适合广阅藏经开阔我的智慧以此自利利他。“广阅藏经以开慧解”第三个。第四个、“遍修万行以广福严”。可能我的根基啊持戒也不相应研究教理也不相应修止观也不行怎么办呢遍修万行。我开始做义工修福报以广福严我今生就专心地修福报为来世积集资粮。他至诚地求地藏王菩萨这四件事情希望地藏王菩萨求决疑网。
当然蕅祖这段你可以看看他的那段发愿文里面他那个加行啊很深很深的加行。经过几十天的加行以后他拈到了“阅藏著述”这一阄就是地藏王菩萨告诉他你应该广阅藏经以开慧解你应该深入经藏然后呢再把这个经藏的道理开展出来、利益有情。
那么他拈到这个阄以后呢他整个生命就决定下来了。遂乃腐滓以为馔吃豆腐渣以为食物糠粃以为粮糠粃就是很粗的稻米忘形骸断世缘专心地去研究经藏。蕅祖这个经藏啊律藏他看过三遍他一生当中小乘的经论看过两遍大乘的经论看过三遍他一生当中。在他的年谱当中讲过他广阅藏经。
这个是说明蕅益大师他的第二个是他深入经藏的情况第三个是讲著作弘法
四十一岁应同参坚请疏解《大佛顶经》撰《玄义》及《文句》。四十二岁述《金刚经破空论》。四十四岁述《大乘止观释要》。四十七岁勤礼千佛万佛及占察行法是岁得清净轮相。四十九岁述《唯识心要》、《相宗八要直解》及《弥陀要解》。五十一岁述《法华会义》。五十四岁述《楞伽义疏》。余如《梵网合注》《占察玄义》并《义疏》、《教观纲宗》并《释义》、《阅藏知律》、《法海观澜》及《四书蕅益解》等凡四十余部今人辑为《蕅益大师全集》行世。
蕅益大师三十八岁才正式地深入经藏他老人家五十七岁往生他的寿命不长但是他的著作非常多。《蕅益大师全集》有二十册可以说是著作等身相当大的著作。蕅祖的著作我们提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部。如果我们对蕅益大师的思想有兴趣你三部是一定要研究的。
第一部是蕅祖的《楞严文句》这个是可以代表蕅祖开悟的思想开悟的楞严。那么《楞严经》本身它所强调的首楞严王大定是依止的一念的清净心所以它强调正念真如那么这个《楞严文句》是开显我们真如本性的一个最重要的经典。我们讲我们一念的心性的本来面目是即空即假即中观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刚出家的小沙弥他也能够这样讲但是你把《楞严经》的十卷经文研究完以后你再来体会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那是不同的感觉。《楞严经》讲得详细它讲即空讲得深入讲到即假讲得广泛讲到六道的差别它为什么做一只动物这个动物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惯那是各式各样的差别。第一个有代表性的是《楞严文句》
第二个、《梵网合注》。前面是一个止观的部分蕅益大师认为《梵网经合注》非常重要因为《梵网经》的戒体是根据自性清净心开展出来的称性起修我们怎么去断恶修善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那么这个《梵网经菩萨戒》讲得清楚。蕅益大师是认为这一部论是特别要看的。
第三个是《弥陀要解》。前面两个是圣道门这个是净土门就是讲到我们众生的心跟弥陀如何感应道交蕅祖提到三力不可思议佛力、法力、心力三力不可思议。
好我们再看最后一段
七、示寂
五十六岁居灵峰两番大病垂死乃口述遗嘱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后稍愈。
这个是讲五十六岁。蕅益大师五十六岁的时候他就到灵峰寺去了上山就没有下来两次生了大病这个时候口授遗嘱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但是后来又稍微好转。
五十七岁正月二十日病复发二十日晨起病止午刻趺坐绳床向西举手而逝。
到五十七岁的时候呢病又复发。早上起床病好一点到中午的时候呢趺坐绳床向西举手而逝。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蕅祖临终的状态是举手而逝手还举起来。我们一般人啊能够达到临终的时候要坐着往生就不简单一般人的身都还靠着背椅的。蕅益大师能够坐在绳床那个绳床是没有靠背的而且在临终的时候诸根败坏手还能举得起来这个我看不可思议那个正念力很强。
我看过有几个泰国的阿罗汉证得空性以后临命终的时候他色身也是败坏得非常厉害有些阿罗汉连坐都坐不起来当然他那个我空法空的相应的智慧是不退转的。但是蕅祖能够向西举手而逝所以从这个地方看得出印光大师说“蕅益老人法身菩萨示现”这句话是对的。临终能够做出这样的动作那是得大自在的向西举手而逝这点是不容易做到的。
越三年门人欲如法荼毗见遗体面貌如生跌坐巍然牙齿俱不坏因不敢从粉骴遗嘱乃奉骨塔于灵峰大殿右后人尊为“莲宗九祖”。
蕅祖往生三年以后他的门徒本来要把他如法荼毗的要把他火化但是呢三年以后把那个瓮打开哎哟遗体面貌如生而且跌坐巍然巍然就是直立不动的样子而且牙齿都没有坏所以他不敢从这个“粉骴”的遗嘱。
粉骴遗嘱我们解释一下。蕅祖临终的时候他做了交待他口授遗嘱的时候交待说说我死了以后把我的身体火化火化以后呢把骨灰和面粉磨在一起做成一个小饼。这个饼一半把它洒在地上跟地上、空中的众生结缘结未来的法缘第二个这个饼丢到海里去跟水中众生结缘。这个本来是蕅益大师的遗嘱但是因为门徒打开以后看到“面貌如生跌坐巍然牙齿俱不坏”就不敢去火化就把他的遗体——等于是全身舍利的遗体就把它全部地保护起来把它放在灵峰寺大殿右边供奉起来。后人尊为“莲宗九祖”后代人为了纪念蕅祖一生自行化他的功德就尊称他为净土宗的第九代祖师。这是蕅祖一生伟大的功德事业。
我想蕅益大师一生的功德事迹我们读了以后我们可以有一个心得就是蕅益大师的一个特色啊他一生当中就做两件事他出家以后就做两件事
第一个、以法为师专心地在佛法上修学解行并重
第二个以法师人他什么事也不干专心地弘扬佛法、著作。
所以一生当中不是自己修行就是弘扬佛法不是弘扬佛法就是自己修行完全是在道上用功以法为师、以法师人所以他能够有这么大的成就。虽然他的色身已经败坏了但是他留下这些法宝啊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光明的法宝继续地影响着后代人启发后人、帮助后代人开展智慧所以这点也是不可思议这个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